有些人返乡,是因为城市找不到自我;有些返乡,是为了反哺故乡。前者比比皆是,后者有吴军和。
2018届大地之子吴军和
初识吴军和,当然是从他提交的报名表和申请书上略窥一二,香港理工大学硕士、雅克设计福州公司总经理、注册规划师。有这样头衔的人,还需要竞选“乡村发展带头人”,他符合标准吗?几乎项目组所有人都有这种疑虑。通过实地走访和与其多次沟通才发现——他就是项目所要寻找的大地之子。
很多人返乡,是觉得农村有发展的空间,回到农村能够让自己赚得更多,而且日子也会更舒坦,而吴军和却是那种在城里已经拥有舒坦日子的人。很多人返乡,尝试做自己认可的生态农业领域,而吴军和却是考虑把自己的思维模式转移到农村。
作为规划设计师,特别是成为一个设计团队的负责人之后,吴军和开始对设计有了更深的思考。除了对设计方案创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还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业主力量较薄弱的项目类型,如乡村规划。随着理想的设计在现实面前不断修改、变更、妥协甚至束之高阁。意识到,该换个身份去折腾了。
田园综合体的架构图
因此,早在五六年前,吴军和就开始考虑,找一个适合自己设计项目的地方,真正按照自己团队的设计模式去落地,而这种地方,唯有回到自己所在的村子尝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吴军和深知,自己通过读书,已经从闽西的山村走入了城市,如果再返回村里去“折腾”,现实吗?
吴军和没有立刻规划自己的村庄,而是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去观察了解,“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不只是设计一个项目拿去做,老百姓的需求点、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未来资金流的整合、村民的参与、和相关部门对接……”吴军和说:“常规的设计,多是追求方案美观、理念新颖和技术创新,是个“理想”。当自己成为甲方的时候,面对的是“理想”和“现实”的艰难抉择,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自身的条件做出取舍。”
两年多的时间里,吴军和带领自己规划团队,回到村中,爬上一个个山头,一步步踏勘。“之前从没有这么仔细而全面的看自己的村子,直到我在山上用无人机航拍时,才真正感受到村庄的美丽,可能在城市呆太久了,换个角度看养育自己的小村庄,那种优美的田园格局、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呈现的面前,顿时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吴军和笑着说。
“同时,我也看到了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逐渐没落,儿时捉迷藏的好多大房子已成了废墟。小时候跟大人一起耕种过的田地,大部分已经抛荒,野蛮生长着竹子、芦苇,现在的荒山野岭曾经却是耕作热闹的良田。”吴军和比划着说:“平时我们看到破落的乡村,可能只是某个点,而通过规划师的视野来看,却是整个面。”
田园综合体俯瞰图
吴军和所在的村庄位于连城县四堡镇,是著名的雕版印刷之乡,在地村民以种植油桃、芙蓉李等水果为主。由于行情的变化莫测,种植户收入上并没有稳定的保障。因此,当村民得知吴总要返乡“投资”时,都寄希望于芙蓉李的销路上。调研期间,曾和一个阿姨聊到,问她希望吴军和给村庄带来哪些时,阿姨答道:“我们这边这么多李子,今年行情不太好,收入都不够人工和农药化肥,叫他在村里投资一个李干加工厂,保障我们的销路,他又不干……”语气中颇有些期盼和诙谐的责备。
吴军和却有自己的考虑,大家都种芙蓉李,品质单一,产量高的年份价格必然就会低迷,产量低的年份价格自然就上涨了。“就算我成立一个加工厂,兜底收购他们的芙蓉李,市场价格也不是我一家工厂所决定的,而且如何确保农药化肥的适度使用,也是一个问题。关键是,这不是我返乡的初衷。”
吴军和的返乡初衷是,让那片已经抛荒的山垄田重新焕发生机,发挥策划、规划特长,不仅要在土地上种东西,还要发挥更高的效益。其实,想法并不大,最多算“简版”的田园综合体。主要还是鼓励村民共同参与,既可以用田地入股、流转,又可以参与农业生产。“田地还是他自己的,只是按规划要求来种植,哪里种柑橘、哪里种芙蓉李、哪里用来养羊……”。未来,吴军和想通过田园体验式旅游来带动农村经济,让合作社的农户不仅拿到的是租金和劳动收入,更多的应该是年终分红,并更好地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全村的振兴发展。
秋收时的稻田
经过详实的调研、走访和多次修改设计方案,三年前吴军和正式开始了实践操作层面的工作。首先协助返乡青年成立了合作社,让村民将闲置田地入股合作社,通过这种方式先后流转了荒田近300亩。同时成立乡创投资发展公司和大野花溪文化公司,通过公司来运营整个田园综合体。
流转土地并不仅仅是为了建设自己的田园综合体,吴军和希望,能以此帮助合作社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带动更多的乡亲发展致富。项目组考察时发现,一些山丘四周的土地都流转了,而山丘却没有流转。对此,吴军和解释道:“有些地方,别人早年种了柑橘,近几年柑橘收益不错,就可以留给别人自己管理。”那么这种零散经营的模式是否会影响整体规划呢?吴军和微笑着摇摇头:“我在规划时,就结合用地实际条件保留那片柑橘园,未来还可以导入游客参与采摘体验,直接给农户带来收益。如果几年后柑橘收益不佳,农户再流转给我,再考虑是否改变现状。”
因此,通过这种土地流转模式,一方面可以对暂时闲置或效益不佳的土地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进而盘活资产,激发当地的生产经营活力;另一方面又能兼顾农民的意愿,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最终攥指成拳,形成合力,实现了1+1>2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支持和点赞。
初具规模的纯天然种植葡萄
在两届大地之子中,更多的是现有的产业带动者以及村两委带头人,而吴军和作为尝试田园综合体的返乡人士,实属少见,这也是项目组对其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连城商会的副会长,吴军和在乡村的投入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但他并不止步于此。
“虽然有政府和朋友的投资,在硬件建设方面有了坚强后盾,但田园综合体的主体在田园的蓬勃发展、在农户的普遍受益,如果没有软件方面的持续优化,缺乏良好的运营管理经验,仅靠单纯的资金投入,始终不会长久。”吴军和说。“而大地之子项目就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补足经营管理方面的短板。其实去年(2017年)我就关注了这个项目,但是那时候觉得自己不成熟,因此没有填写申请书。这次主动竞选的主要原因是看到往年的大地之子集中了农村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合作社骨干等等这在其他平台,是很少见的。我希望能取长补短,吸收其他专家的有益经验,探索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形成三产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忙过后,处于基建初期的田间公路
同时,吴军和举了个例子。“2016年土地流转初期,有一片山坡地可以种树苗,我就花了三四十万种植了4000株红皮榕树苗,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他指着一片山坡地说:“我对土地和种植还了解得不多,如果早点接触到大地之子,多请教有经验的伙伴,这种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
失败是成功之母。后期项目实施过程中,吴军和更加注重运营管理。在项目组考察当日,吴军和也邀请了一位拥有四十余年柑橘种植经验的行家。老行家根据地形和土壤多方出谋划策,同时对柑橘病虫害防治也提了相关建议,吴军和一一记录笔记。
在吴军和的引领下,一些青年纷纷返乡创业,他的堂弟吴椿寿就是其中典型。对农业情有独钟的吴椿寿,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多份工作,曾经自费到外地学习养殖和种植技术,得知吴军和决定返乡,吴椿寿第一个支持,不仅入股合作社,同时也全职投入项目建设中挑起了乡创园诸多事务的担子。
目前,吴军和不在村时,大小事务由吴椿寿打理
吴军和自己也更激情投入了。2018届大地之子发布会后,吴军和不仅自己全程参加了初阶工作坊和省内研学营,而且还将吴椿寿和其他伙伴一起叫来工作坊学习,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学到更多的乡村组织经验和农业技能。当其他大地之子得知吴军和善于规划后,纷纷邀请他到自己的村子考察。大地之子周建仁是一位种稻花鱼米的合作社骨干,打算扩大种植规模,但自己不擅长田园规划,已有的沟渠路等硬件建设不太合理。在互访过程中,吴军和来到周建仁的村庄,两人一起爬上山头,一起讨论交流。同时,周建仁也给吴军和传输一些种植经验,形成双向的学习。
如果说2017年是吴军和的起步年,2018年则是基础建设年,同时也是寻找组织年。对于2019年,除了巩固初见收益的山羊养殖以及芙蓉李、葡萄、蓝莓等经济作物,吴军和更期望,通过大地之子平台,引进更多优质的农副产品,让大野花溪田园综合体更上一个台阶,为家乡建设再添一把火。“我们四堡镇位于连城、长汀、宁化和清流四县的中心地带,田园综合体完成后,希望成为以此打通四县的消费通道,让更多人来这里休闲消费,让乡村产业更兴旺、农民生活更富裕。”吴军和说。
往期阅读:
大地故事 | 巫振桂:6年时间,他将软弱涣散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古村落(上)
“大地之子”计划是在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指导下,由福建日报社助村栏目、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滋农游学联合发起,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务中心运营执行的乡村发展带头人支持计划。该计划致力于通过挖掘有公心、有领导力、有行动力的乡村发展带头人,并为之提供持续三年的资金支持、村庄诊断、能力建设、资源链接、跨界合作等多样化支持,进而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长
按
关
注
林文镜慈善基金会
城乡社区服务推动者和资源提供者,旨在发扬和传承林文镜先生爱国爱家乡精神致力于“让家乡美好、让社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