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洪琳:三社联动模式下社工机构参与社区自组织培育的实务经验
时间:2021.01.08浏览:2655次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发展论坛

—— 三社联动模式下社工机构参与社区自组织培育的实务经验


分享嘉宾:福州市亲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该文章由洪琳老师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发展论坛》上分享而整理成的文字稿。


我将以三社联动为基础,跟大家介绍一下亲邻中心在社区领域的实践。


亲邻中心是在2018年成立的,但我在2017年就已经在做社区营造的尝试。也是基于说我们想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加的深入,然后也想打造一支专门来服务于社区、致力于社区发展领域的一个团队。所以我们在2018年就成立了亲邻中心,使命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关心社区。


在我们前期的社区实践里面,我们发现其实非常多人很爱自己的家园,很关心自己的家乡,但是由于时间及平台的原因,他们经常是没有机会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使命就定位为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关心社区。我们的愿景是人人能生活在信任、互助温暖的理想社区,我们一直觉得信任是做所有社区工作的一个基础,当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以后,我们非常多的目标就可以慢慢地去达成。我们居民之间能够形成互助的网络,积累更多的社区社会资本,最后形成我们想要的有人情味的、俗人的、温暖的社区。


理想社区是亲邻中心在做社区领域服务的一个开端,所以我们就想着把这个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


三社联动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福建省《关于实施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意见》、福州市《关于实施“三社联动”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

省民政厅《2018年推进城乡社区“三社联动”行动计划》

2019、2020三社联动试点项目发布总金额近500万


亲邻中心2019年也接了福州市的三社联动试点项目,所以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亲邻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有参与,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有比较好的经验能够跟大家分享。首先,我认为几社联动不是重点,核心在于怎么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怎么联,怎么动。


我们在社区里面也是非常注重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以社区作为平台,社会组织作为载体,我们今天特别讲的是我们三社,就是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如何在联动的过程中,推动我们社区居民自组织的发展。


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第一、社工对于自组织的增能作用;第二、社区对于自组织的资源连接作用;第三、社会组织对于自组织带领和引导的作用。



第一、社工对于自组织的增能作用

这部分我会说的比较多一些,因为亲邻中心是一个社工机构,我们大部分的同事也都是社工或社工专业毕业的,我们前期一直在思考:我们怎么用社工的方法来推动社区治理,以及推动居民自组织的发展。在前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自组织里面的成员分为以下几个人群:


第一是创立者,一般是1-3个人,但非常经常发现创立者可能只是一个人,他的一些愿望及愿景想要在社区里面去实现。


第二是核心的骨干,这个创立者的愿景可能吸引到了同是他社区里面的两个人想跟他一起做这件事情,或者因为人情关系,有些人来支援他做的这个实践。


第三是组织成员,一起做完以后会吸引一些人来加入他们的团队。我们根据居民自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团队可能三到几百人都有,我们接触到的居民自组织的数量会比较多,有些可能有十几二十个人,有些已经六七百人已经到了我们居民自组织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


到了最后层面,就是我们居民自组织团体的身份,怎么跟我们社区进行互动,怎么样去参与社区治理,怎么样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部分力量。所以我们对服务人群做了区分,大概就会知道社工在这过程中用什么专业方法去跟进。


1.对于创立者的增能

创立者有需求的时候,是需要以个案的方式去跟进的,主要围绕着自组织的创立者个人身心的调试、家庭关系的处理、组织身份的认同及个人意识的提升等方面。其中个人身心的调试主要就是围绕他的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处理。有些人跟团队成员打交道的时候,或者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他非常容易有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说他会觉得我这么用心地在为社区做事情,或我这么用心地在为我们团队做事情,但你们为什么都不能理解,你们为什么不能配合等,所以我们会通过一些方式让他有更好的情绪状态、身心状态去做他自己想要做的这件事情。


我们的创立者,尤其在前期,投入的时间还是蛮多的,有些事情是他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他的投入感更强。这个时候其实有些人跟我们反馈他跟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产生,家人会觉得非常不理解,特别是我们这件事情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些自娱自乐的,或者说没有非常大的意义的时候,家人的认同感就很容易比较低,然后会产生家庭的矛盾。我们曾经举办一场非常好的活动,就是我们的社区邻里节,我们筹备组的骨干们基本全身心投入到邻里节里面去做筹备工作的,当时就有很多位家人有一些意见,就觉得你们这些人玩到自己的家都不顾了,就会有这样子的反馈,所以我们也会去做一些这方面的一个调试。


还有组织身份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刚刚孵化出来的种子,它其实非常容易放弃的,这个过程其实还是会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他得去找跟他信念一致的人,跟他兴趣一致的人,甚至可以跟他一起去做这件事情的人。所以他有的时候非常容易会自我怀疑,会觉得我不要当这个创立者,我不要当这个队伍的队长。我不需要,我只是普通的志愿者也行。在这个层面上,所以大家可能会有一定的压力。


个人意识其实有蛮多层级的,第一、我们居民骨干以什么样想法来做这件事情、做这个队伍?第二、他在带领这个队伍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管理风格?第三、这支队伍跟我们的社区互动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是跟社区是什么样的角色分工等等。所以在创立者方面,我们觉得应该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做一些对接和跟进的,往往居民自组织的创立者又是这个组织的核心人物,所以我们强调以个案的方式进行跟进。


2.核心骨干的增能

核心骨干的跟进,我们把它称为人际的层面,也就是说我们核心骨干的小团队之间的互动的关系,这里面涉及到他们怎么样去沟通和协作,他们怎么样去维系团体的关系和动力,他们怎么样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更有目标感,怎么样去做一些角色的定位和分工。我们会发现非常多的组织,现在已经成立的或者已经在发展期的一些组织,我们会看到很经常是创立者说了算、创立者来安排事情,然后其他人只是被动配合,尤其是核心骨干配合度非常高,所以基本上是创立者来决策、决定组织未来要做一些事情。我们现在在新培育的一些组织里面,我们就有意识地引导核心的团队更多参与式的协商,让加入到这个组织的人更能感受到参与感。所以这是我们在人际层面用小组的跟进方法,我们会带领创立者和核心骨干的这个小组。


3.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更多关注组织成员的参与,我们会用社区活动的跟进方法。组织成员往往多数是以自己的需求为目的来加入这个团队。比如,我们一个社区的太极拳队,可能核心的创立者是练太极非常厉害的老师。一开始加入这个核心的骨干是他身边的,很早就已经跟他在练习的,或者是他非常熟悉的人,再往二级层面的组织成员,可能是这些人再认识的其他人,或者说通过其他渠道知道有这个活动来参与活动的人,所以组织成员往往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要去探索的就是组织在太极拳培训,或者在做一些相关活动时,组织的成员怎么会有更多的参与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怎么去满足他的需求。


4.社区层面

第4个层面就是我们社区层面,也就是组织跟我们的社区怎么样去互动,这个可能要用到比较综合的一些方法。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社区氛围的变化,去解决一部分的社区问题。例如太极拳队在队伍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中,慢慢地跟社区有更多的互动,开始参加社区的一些演出,开始配合社区去做一些敬老、为老的活动,开始配合社区去做一些青少年儿童的互动等等。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用个案的方法跟进弱势人群,并将他们的需求形成一个小小的项目,然后跟这个组织去互动,我们也有可能通过这个组织去带动社区邻里关系的增进,去破解邻里关系之间的这层冰等等,他们一起成为我们社区氛围和社区问题的一个解决者。


我会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跟进的一些原则。因为时间很有限,我也很期待以后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方法和技能。


1.对于创立者的跟进原则

第一、生活化的场景:我们非常重视与他在他生活化的场景里面去交往,但我们会发现在有些社区社工还没有进来之前,其实社区里面已经有非常多的、骨干、非常多的热心的居民,在社区的名单里面,但一般情况下,一开始第一次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会以开会的形式或者叫到我们到社区办公室去交流,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会觉得奇怪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要我去做?其实我们更希望在生活化的场景里面与他交往。例如,有一次我和同事去找业委会的主任,我们在寒风中等了很久,然后告诉他我们很早就到了,然后就告诉他社区下面活动室门关了,那个这个主任就会跟我们说,你到我家里来坐,我们两个人就提一个礼物到他家里,然后一边泡茶一边去聊这些事,所以我们就讲这是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对他们来说,他们想做的事情也是在他们生活的社区里面。


第二、科层意识的融化:我们在社区里面跟居民自组织交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论是青年人的组织还是老年人的组织,科层制的这种意识其实在非常多的组织里面可以显示出来,尤其是老年人的组织,一些规范性比较强,然后发展时间比较成熟的这些组织,他们的这种科层制问题就会更严重一些,比如说我们跟热心居民沟通发现他是一个舞蹈队的成员,那么就会跟他聊,这个舞蹈队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可以去支持的?然后他就会说我得问一下我的负责人,我没办法决定。然后到负责人这个层面的话,他有可能会说我得去问一下我们的会长,我也没办法决定,然后你跟他谈就可以了,就不需要跟我谈了,所以我们就非常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去化解我们创业者科层方面的意识,让更多的核心的骨干一起来参与进来,让更多的组织的参与者成为这个组织的动力。


第三、帮助创立者呈现自己个别化的需求:我们有很多的创立者,其实有一股很强烈的热心肠,也有很强的奉献精神,愿意在这么多居民的社区里面浮现出来的这个人肯定是不简单的,但我们很希望说他在跟我们互动的过程中,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一部分基于他自己个人的需求,而不是在消耗他的热情和他的奉献精神。比如我们在社区里面有接触到一个阿姨也非常有意思,她就是那种非常热心的一个人,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安排给别人做,自己能完成的任务绝对不麻烦别人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她在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有一些成就感,但是如果长期以这样的方式去做的话,她很难看到自己在这件事情里面其他的价值在哪里,她的个别化需求在哪里,她家庭网络能够支持她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们很希望创立者也可以看到自己,所以我们为什么会以个案的方式去跟进,在前期会去对他们做情绪的调试。比如说我们还做花艺的一些活动,来跟我们的创立者在活动的过程中一边做这个手工一边在交流,就是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多关注一下自己。


第四,情绪情感的同理: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在争取资源,管理团队在和社区互动的层面是承担很多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是他不需要去承担的,所以社工跟他的同理是非常重要的。


2.核心成员的跟进原则

第一、关系胜于一切的原则:我们核心团员之间,其实他们走在一起非常重要的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支持的网络。


第二、个别化需求的挖掘:我们核心的成员跟我们的创立者接触下来,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有很多私下的交往和关系,甚至一些刚刚成立的居民自组织,他们是基于核心的创立者这个人才来给他支持的,所以我们也要去非常重视他的需求的挖掘。


第三、避免成为团体动力的主导者:特别是我们以小组的方式在带领这些人去做互动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依赖于社工,那社工变成主导者,或者去推动他们的人。


3.组织成员的跟进原则

其实组织成员有很大的层面是他们会通过自己的需求和关系进入到这个组织。但是他们在组织里面可以有需求的满足,但是也要有非常多的社会资本的积累。


这是他长期坚持这件事情,坚持参与这个组织,甚至于以后能够服务于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个基础。我们在社区里面非常重视人情化,人情关系,当他在这个团队里面建立了一定的人情网络的时候,他再走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在组织成员跟进的时候,要非常注意网络的建立。我们要适当的让位,尤其是在跟我们居民自组织一起筹备活动的时候,或者他们自己筹备活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跟居民自组织的创立者和核心骨干去沟通,能不能让我们组织成员也一起来做一点事情。


比如我们有场活动,当时本来已经安排好由我们核心的队员来给小朋友们做培训,我们就跟我们的创立者沟通,能不能让我们自己家长跟小朋友做培训,大家都是非常有能量的人,也很有能力,不需要一定事事都由我们来做或者核心的骨干来做。所以我们那时候就安排了两位的家长,让他们来做这件事情。


4.与社区互动层面的原则

避免利益冲突的议题:我们一定要避免居民组织在刚开始参与社区行动或者社区治理的时候,跟社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等等利益的冲突的议题。所以我们一般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来做这些事情。


公益性质更能被理解:我们发现公益性质的事情,更能被居民理解,可能他们分不清楚公益和慈善到底是什么,但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做的时候,其实他们是非常愿意去参与和理解的。



第二、社区对于自组织的资源连接作用

我们知道社区是一个资源体,社区手上有非常多的资源,他可以给到居民自组织一个平台,给他荣誉及更多的空间。还有我觉得我们在跟他们互动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公正的资源平台的建立。社区其实有的时候工作也非常忙,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去安排怎么样去公平公正的把资源分配下去,其实我们可以通过非常多的细节跟他们去做这方面的交流。比如说我们亲邻中心在跟社区做微创投的时候,社区有文化方面的经费,我们就和书记提议换一种使用的方法,并提出我们的建议,以及这个建议的目的,在这种互动中慢慢影响他。



第三、社会组织对于自组织带领和引导的作用

我也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社会组织和自组织怎么相互陪伴和支持:


第一、我们给他们的这个组织支持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特别是一些初创的居民自组织,它真的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第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规范性的建立,特别是资金使用各方面的规范性。当然这个团队的制度什么的可能就会比较迟一点才能建立。第三、协同合作,就是我们一起去做一些事情,在情感和能力方面,我们社会组织都可以给他们一些支持。






榕 / 树 / 伙 / 伴


“榕树伙伴计划”是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委人才办指导,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发起,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执行的福建公益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支持“根扎南国、福荫八闽”的青年公益人才成长突破,引领公益行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融。

核心价值:初心|务实|担当|分享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发展论坛

—— 三社联动模式下社工机构参与社区自组织培育的实务经验


分享嘉宾:福州市亲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该文章由洪琳老师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发展论坛》上分享而整理成的文字稿。


我将以三社联动为基础,跟大家介绍一下亲邻中心在社区领域的实践。


亲邻中心是在2018年成立的,但我在2017年就已经在做社区营造的尝试。也是基于说我们想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加的深入,然后也想打造一支专门来服务于社区、致力于社区发展领域的一个团队。所以我们在2018年就成立了亲邻中心,使命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关心社区。


在我们前期的社区实践里面,我们发现其实非常多人很爱自己的家园,很关心自己的家乡,但是由于时间及平台的原因,他们经常是没有机会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使命就定位为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关心社区。我们的愿景是人人能生活在信任、互助温暖的理想社区,我们一直觉得信任是做所有社区工作的一个基础,当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以后,我们非常多的目标就可以慢慢地去达成。我们居民之间能够形成互助的网络,积累更多的社区社会资本,最后形成我们想要的有人情味的、俗人的、温暖的社区。


理想社区是亲邻中心在做社区领域服务的一个开端,所以我们就想着把这个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


三社联动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福建省《关于实施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意见》、福州市《关于实施“三社联动”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

省民政厅《2018年推进城乡社区“三社联动”行动计划》

2019、2020三社联动试点项目发布总金额近500万


亲邻中心2019年也接了福州市的三社联动试点项目,所以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亲邻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有参与,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有比较好的经验能够跟大家分享。首先,我认为几社联动不是重点,核心在于怎么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怎么联,怎么动。


我们在社区里面也是非常注重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以社区作为平台,社会组织作为载体,我们今天特别讲的是我们三社,就是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如何在联动的过程中,推动我们社区居民自组织的发展。


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第一、社工对于自组织的增能作用;第二、社区对于自组织的资源连接作用;第三、社会组织对于自组织带领和引导的作用。



第一、社工对于自组织的增能作用

这部分我会说的比较多一些,因为亲邻中心是一个社工机构,我们大部分的同事也都是社工或社工专业毕业的,我们前期一直在思考:我们怎么用社工的方法来推动社区治理,以及推动居民自组织的发展。在前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自组织里面的成员分为以下几个人群:


第一是创立者,一般是1-3个人,但非常经常发现创立者可能只是一个人,他的一些愿望及愿景想要在社区里面去实现。


第二是核心的骨干,这个创立者的愿景可能吸引到了同是他社区里面的两个人想跟他一起做这件事情,或者因为人情关系,有些人来支援他做的这个实践。


第三是组织成员,一起做完以后会吸引一些人来加入他们的团队。我们根据居民自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团队可能三到几百人都有,我们接触到的居民自组织的数量会比较多,有些可能有十几二十个人,有些已经六七百人已经到了我们居民自组织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


到了最后层面,就是我们居民自组织团体的身份,怎么跟我们社区进行互动,怎么样去参与社区治理,怎么样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部分力量。所以我们对服务人群做了区分,大概就会知道社工在这过程中用什么专业方法去跟进。


1.对于创立者的增能

创立者有需求的时候,是需要以个案的方式去跟进的,主要围绕着自组织的创立者个人身心的调试、家庭关系的处理、组织身份的认同及个人意识的提升等方面。其中个人身心的调试主要就是围绕他的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处理。有些人跟团队成员打交道的时候,或者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他非常容易有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说他会觉得我这么用心地在为社区做事情,或我这么用心地在为我们团队做事情,但你们为什么都不能理解,你们为什么不能配合等,所以我们会通过一些方式让他有更好的情绪状态、身心状态去做他自己想要做的这件事情。


我们的创立者,尤其在前期,投入的时间还是蛮多的,有些事情是他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他的投入感更强。这个时候其实有些人跟我们反馈他跟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产生,家人会觉得非常不理解,特别是我们这件事情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些自娱自乐的,或者说没有非常大的意义的时候,家人的认同感就很容易比较低,然后会产生家庭的矛盾。我们曾经举办一场非常好的活动,就是我们的社区邻里节,我们筹备组的骨干们基本全身心投入到邻里节里面去做筹备工作的,当时就有很多位家人有一些意见,就觉得你们这些人玩到自己的家都不顾了,就会有这样子的反馈,所以我们也会去做一些这方面的一个调试。


还有组织身份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刚刚孵化出来的种子,它其实非常容易放弃的,这个过程其实还是会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他得去找跟他信念一致的人,跟他兴趣一致的人,甚至可以跟他一起去做这件事情的人。所以他有的时候非常容易会自我怀疑,会觉得我不要当这个创立者,我不要当这个队伍的队长。我不需要,我只是普通的志愿者也行。在这个层面上,所以大家可能会有一定的压力。


个人意识其实有蛮多层级的,第一、我们居民骨干以什么样想法来做这件事情、做这个队伍?第二、他在带领这个队伍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管理风格?第三、这支队伍跟我们的社区互动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是跟社区是什么样的角色分工等等。所以在创立者方面,我们觉得应该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做一些对接和跟进的,往往居民自组织的创立者又是这个组织的核心人物,所以我们强调以个案的方式进行跟进。


2.核心骨干的增能

核心骨干的跟进,我们把它称为人际的层面,也就是说我们核心骨干的小团队之间的互动的关系,这里面涉及到他们怎么样去沟通和协作,他们怎么样去维系团体的关系和动力,他们怎么样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更有目标感,怎么样去做一些角色的定位和分工。我们会发现非常多的组织,现在已经成立的或者已经在发展期的一些组织,我们会看到很经常是创立者说了算、创立者来安排事情,然后其他人只是被动配合,尤其是核心骨干配合度非常高,所以基本上是创立者来决策、决定组织未来要做一些事情。我们现在在新培育的一些组织里面,我们就有意识地引导核心的团队更多参与式的协商,让加入到这个组织的人更能感受到参与感。所以这是我们在人际层面用小组的跟进方法,我们会带领创立者和核心骨干的这个小组。


3.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更多关注组织成员的参与,我们会用社区活动的跟进方法。组织成员往往多数是以自己的需求为目的来加入这个团队。比如,我们一个社区的太极拳队,可能核心的创立者是练太极非常厉害的老师。一开始加入这个核心的骨干是他身边的,很早就已经跟他在练习的,或者是他非常熟悉的人,再往二级层面的组织成员,可能是这些人再认识的其他人,或者说通过其他渠道知道有这个活动来参与活动的人,所以组织成员往往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要去探索的就是组织在太极拳培训,或者在做一些相关活动时,组织的成员怎么会有更多的参与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怎么去满足他的需求。


4.社区层面

第4个层面就是我们社区层面,也就是组织跟我们的社区怎么样去互动,这个可能要用到比较综合的一些方法。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社区氛围的变化,去解决一部分的社区问题。例如太极拳队在队伍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中,慢慢地跟社区有更多的互动,开始参加社区的一些演出,开始配合社区去做一些敬老、为老的活动,开始配合社区去做一些青少年儿童的互动等等。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用个案的方法跟进弱势人群,并将他们的需求形成一个小小的项目,然后跟这个组织去互动,我们也有可能通过这个组织去带动社区邻里关系的增进,去破解邻里关系之间的这层冰等等,他们一起成为我们社区氛围和社区问题的一个解决者。


我会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跟进的一些原则。因为时间很有限,我也很期待以后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方法和技能。


1.对于创立者的跟进原则

第一、生活化的场景:我们非常重视与他在他生活化的场景里面去交往,但我们会发现在有些社区社工还没有进来之前,其实社区里面已经有非常多的、骨干、非常多的热心的居民,在社区的名单里面,但一般情况下,一开始第一次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会以开会的形式或者叫到我们到社区办公室去交流,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会觉得奇怪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要我去做?其实我们更希望在生活化的场景里面与他交往。例如,有一次我和同事去找业委会的主任,我们在寒风中等了很久,然后告诉他我们很早就到了,然后就告诉他社区下面活动室门关了,那个这个主任就会跟我们说,你到我家里来坐,我们两个人就提一个礼物到他家里,然后一边泡茶一边去聊这些事,所以我们就讲这是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对他们来说,他们想做的事情也是在他们生活的社区里面。


第二、科层意识的融化:我们在社区里面跟居民自组织交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论是青年人的组织还是老年人的组织,科层制的这种意识其实在非常多的组织里面可以显示出来,尤其是老年人的组织,一些规范性比较强,然后发展时间比较成熟的这些组织,他们的这种科层制问题就会更严重一些,比如说我们跟热心居民沟通发现他是一个舞蹈队的成员,那么就会跟他聊,这个舞蹈队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可以去支持的?然后他就会说我得问一下我的负责人,我没办法决定。然后到负责人这个层面的话,他有可能会说我得去问一下我们的会长,我也没办法决定,然后你跟他谈就可以了,就不需要跟我谈了,所以我们就非常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去化解我们创业者科层方面的意识,让更多的核心的骨干一起来参与进来,让更多的组织的参与者成为这个组织的动力。


第三、帮助创立者呈现自己个别化的需求:我们有很多的创立者,其实有一股很强烈的热心肠,也有很强的奉献精神,愿意在这么多居民的社区里面浮现出来的这个人肯定是不简单的,但我们很希望说他在跟我们互动的过程中,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一部分基于他自己个人的需求,而不是在消耗他的热情和他的奉献精神。比如我们在社区里面有接触到一个阿姨也非常有意思,她就是那种非常热心的一个人,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安排给别人做,自己能完成的任务绝对不麻烦别人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她在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有一些成就感,但是如果长期以这样的方式去做的话,她很难看到自己在这件事情里面其他的价值在哪里,她的个别化需求在哪里,她家庭网络能够支持她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们很希望创立者也可以看到自己,所以我们为什么会以个案的方式去跟进,在前期会去对他们做情绪的调试。比如说我们还做花艺的一些活动,来跟我们的创立者在活动的过程中一边做这个手工一边在交流,就是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多关注一下自己。


第四,情绪情感的同理: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在争取资源,管理团队在和社区互动的层面是承担很多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是他不需要去承担的,所以社工跟他的同理是非常重要的。


2.核心成员的跟进原则

第一、关系胜于一切的原则:我们核心团员之间,其实他们走在一起非常重要的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支持的网络。


第二、个别化需求的挖掘:我们核心的成员跟我们的创立者接触下来,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有很多私下的交往和关系,甚至一些刚刚成立的居民自组织,他们是基于核心的创立者这个人才来给他支持的,所以我们也要去非常重视他的需求的挖掘。


第三、避免成为团体动力的主导者:特别是我们以小组的方式在带领这些人去做互动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依赖于社工,那社工变成主导者,或者去推动他们的人。


3.组织成员的跟进原则

其实组织成员有很大的层面是他们会通过自己的需求和关系进入到这个组织。但是他们在组织里面可以有需求的满足,但是也要有非常多的社会资本的积累。


这是他长期坚持这件事情,坚持参与这个组织,甚至于以后能够服务于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个基础。我们在社区里面非常重视人情化,人情关系,当他在这个团队里面建立了一定的人情网络的时候,他再走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在组织成员跟进的时候,要非常注意网络的建立。我们要适当的让位,尤其是在跟我们居民自组织一起筹备活动的时候,或者他们自己筹备活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跟居民自组织的创立者和核心骨干去沟通,能不能让我们组织成员也一起来做一点事情。


比如我们有场活动,当时本来已经安排好由我们核心的队员来给小朋友们做培训,我们就跟我们的创立者沟通,能不能让我们自己家长跟小朋友做培训,大家都是非常有能量的人,也很有能力,不需要一定事事都由我们来做或者核心的骨干来做。所以我们那时候就安排了两位的家长,让他们来做这件事情。


4.与社区互动层面的原则

避免利益冲突的议题:我们一定要避免居民组织在刚开始参与社区行动或者社区治理的时候,跟社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等等利益的冲突的议题。所以我们一般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来做这些事情。


公益性质更能被理解:我们发现公益性质的事情,更能被居民理解,可能他们分不清楚公益和慈善到底是什么,但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做的时候,其实他们是非常愿意去参与和理解的。



第二、社区对于自组织的资源连接作用

我们知道社区是一个资源体,社区手上有非常多的资源,他可以给到居民自组织一个平台,给他荣誉及更多的空间。还有我觉得我们在跟他们互动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公正的资源平台的建立。社区其实有的时候工作也非常忙,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去安排怎么样去公平公正的把资源分配下去,其实我们可以通过非常多的细节跟他们去做这方面的交流。比如说我们亲邻中心在跟社区做微创投的时候,社区有文化方面的经费,我们就和书记提议换一种使用的方法,并提出我们的建议,以及这个建议的目的,在这种互动中慢慢影响他。



第三、社会组织对于自组织带领和引导的作用

我也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社会组织和自组织怎么相互陪伴和支持:


第一、我们给他们的这个组织支持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特别是一些初创的居民自组织,它真的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第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规范性的建立,特别是资金使用各方面的规范性。当然这个团队的制度什么的可能就会比较迟一点才能建立。第三、协同合作,就是我们一起去做一些事情,在情感和能力方面,我们社会组织都可以给他们一些支持。






榕 / 树 / 伙 / 伴


“榕树伙伴计划”是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委人才办指导,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发起,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执行的福建公益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支持“根扎南国、福荫八闽”的青年公益人才成长突破,引领公益行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融。

核心价值:初心|务实|担当|分享











分享到:
联系我们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西大道100-2号融侨中心38层 邮箱:lwjfoundation@163.com 电话:0591-86325625
Copyright © 2024 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 电话:0591-86325620 邮箱:lwjfoundation@163.com 闽ICP备17024850号-1
技术支持:海西天成